人本来就生活在青海、川藏边界的山区,包括祁连山,习惯了苦寒雪山的气候。所以哪怕农历十一月到并州来打仗,依然受得了寒冷的气候。
其次第二多的是叟兵,也就是川西大凉山的彝人,这些部队也靠近川藏边界雪山,耐寒也还行。
最少的是王平老家的板楯蛮,也就是巴西郡的大巴山山民,只有两千人,要不是因为山地军主帅王平得带点老乡充实基层军官,板楯蛮甚至都不会带这么多,因为耐寒性太差了。
至于历史上为季汉提供了相当一部分“无当飞军”兵源的南蛮昆明夷山地兵,这次一点都没带,这些人来了不用打仗都会直接冻死。除非是仗打到明年夏天还在太行山区拉锯,倒是有可能把这些人拉来用用。
……
抵达黄父之后,部队此番山区迂回进军的精髓才真正要开始体现。
王平、张任等部将,指挥士兵们把一辆辆比原本型号更大更修长的新式船型大篷车,从浍水里拖上来,费尽千辛万苦生拉硬拽,在缺乏牛马牵引的状态下,完全靠人力推拉,拖到三十里外的沁水上。这短短三十里,就要拖一整天。
不过,到了沁水支流源头后,这些大篷车和旧式大篷车的区别,才真正显露出来。到了目的地后,士兵们纷纷拆开车厢底下连接轮轴套的卡榫,再次把车厢推下水,车轮连带轮轴依然留在了岸上——
原来,黄月英这次改良的大篷车,加大了车厢(船体),尤其是拉长了长度,也跟走舸一样在船舷加高了更便于堆货防水的挡板,也调整了船底的水线面。
也正因为这些调整,这种篷车其实不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只能是专注水运,陆上只能稍微偶尔走一段,还非常费劲。等于是用更好的水运适航性换取牺牲陆运通过性。
但更关键的是,车轮和轮轴做成了一次性可拆卸的,所以船在航行到沁水之后、把轮子永久性拆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