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云长肯定也要调回北方。到时候南中缺乏驻军,全靠朝廷威名与此前积攒的恩德笼络维系,不得不慎呐。贤弟以为,建宁、越嶲太守以何人选为好?”
李素想了想:“越嶲虽然贫穷,毕竟与蜀郡、犍为接壤。我欲用降将鄂顺为都尉,让蜀郡长史荀攸先去当两年越嶲太守,让云长走时略微留两三千兵马在当地,稳定上两三年。如若公达果然安抚蛮夷有方,镇守治理井井有条,也好进一步重用,其他跟随兄多年的文官也心服。”
李素是很注意用人的先来后到的,不会因为荀攸智力值高就直接空降给高位,必须要立功才能给对应官职。
而仅仅是协助李素治理蜀郡,就算治得再好,也不算什么奇功,只是比本分好一些。所以,把蜀郡的副职调到越嶲当正职,解决“抚平蛮夷”的复杂工作,确保长治久安,才看得出来真本事。
就好比后世的干部要提拔,有点援助边疆地区建设的履历,也比一直在内地富裕地区做官要更好看。
刘备一想果然是这个道理,就内定了八月份之后让荀攸去当越巂太守。然后他顺口就追问:“那建宁呢?”
李素想了好一会儿,脑子里一时懵逼没什么人选,就让人拿来名册仔细梳理筛查,比较了一会儿后,他才建议:
“我看顾元叹就不错。他22岁入仕、投奔恩师蔡公之前,就是合肥县令了,如今在巴郡任职也有两年,等年底云长从南中彻底撤军时,元叹也在我军干满三年了,本来就该是一郡副职。
建宁是边蛮穷地,那儿的一个太守,未必有富庶之地的一郡副职更吃香。那些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吃不了苦的,还不肯去当建宁太守呢。元叹兄25岁,刚刚好。
而且我让孟尝和祝融氏族等各大蛮部,都把酋帅的子侄全部送去江州跟着元叹读书了,等读个一年,元叹跟他们已经建立起师资之尊,再去建宁当太守,一来可以让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