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拿到当年投的那笔钱,基本上是年化4%左右的利率,刚好抵过银行存款利率。
如果项目比较好,甚至有可能一分钱利息都不多给,原价回购。
都可以谈。
但是假如项目不够好,保底价格相应就要调高。
人家担着的风险更大了,很合理。
王思明的打算却是,给一个固定的保底价格,不管到时候有没有接盘侠,市值炒到多高,反正第一轮融资的托儿,只有12%的固定收益。
如此特殊的条款,意味着什么?
外界有顾虑,王思明本人却信心十足。
那怎么把外界的信心提振起来?
找一个够分量的领投。
要么是徐新、张磊之类的顶级投资人,要么是阿里、疼讯之类的互联网大流氓,不管谁站出来背书,跟投的都会蜂拥而上。
只看李一胥透露出来的猫熊内部的问题,那些顶级投资者肯定看不上。
所以王公子能怎么办?
用家里的背景去换呗!
思考到这里,汪言已经完全确认王思明想干什么了。
前段时间刚好读了一本《金融防骗33天》,内容有点老调重弹,但案例倒是有趣。
结合着金融和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一猜,王思明的算盘,顿时洞若观火。
猫熊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奔着上市割韭菜去的。
有一说一,王公子的眼界确实不赖,没白白站到那么高的位置上。
直播行业里,必然会诞生至少两到三家上市公司。
而此刻,仍是行业的起步阶段,竞争压力并不大,可谓是最好的进场时机。
做得足够出色,三年上市,赚个几十亿身家,并非梦幻。
问题是,“足够出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里面包含太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