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清朝的皇帝 > 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

第一章 皇帝的种种(18 / 30)

两千一百余。

在穿的方面,我必须指出一个错误的流行观念:如电视连续剧上所表现的,皇帝一出场必是龙袍在身,或者明黄袍褂,事实上大谬不然。除了仪典所定,必须照制或服御以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见大臣,亦着便服;不过那时的便服,即是现在的中式礼服,包括长袍与现在称为马褂的"卧龙袋",以及瓜皮帽等。

关于食,溥仪有一段很生动的描写: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按:由于溥仪住在养心殿,无人管束,故可任意而为。在溥仪以前,宫中传膳的时间,我在前面已经谈过;宫中规矩甚严,不容随便破坏。溥仪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规。)——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按:乾清门内,东西各一门,东曰"日精",西曰"月华"。月华门内,北起漱芳斋,经过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养心殿之东而达内右门,名为"西一长街"。溥仪所说的"西长街"即指此。一进内右门,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与养心殿遥遥相对。御膳房南面墙外,便是军机处。)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运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盒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