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家布机织的雪绸,碰到做寿的送做寿幛极好的,这是弟妹喜欢吃的松子糖、浇切片,特意在采芝斋买的……
范吴笑眯眯地一样样接过,只说:“三老爷想得忒周到。”“大少爷带介么些物什,一路辛苦嘎。”明月陪范老夫人和李夫人站在一旁,不时插几句口,逢春则端出了一锅鲜招呼两位远客喝点汤暖一暖。范纯瑞解释两人是跟着西门耷一起过来的,这几天要在盐仓兑一千石盐,赶新年前运到泰州和扬州。范仲温嗔怪说这孩子正月也忙生意,范老夫人便赞孩子懂事,晓得为家里分忧。食物的香味裹着几人的家常话,氤氲在半空,融融乐乐一团和美。范仲淹隔窗听着闻着,嘴角不禁噙上了笑意。
前年带去苏州的银两,范仲温后来置了六十亩地,每年所产虽不多,但接济族中几户最贫苦的老辈够了。还有些节余,依范仲温建议请了位先生建了家塾,安排在祠堂旁边的大屋中,范仲淹特意为此去年又回了趟吴县,将家塾题为“岁寒堂”。族中老辈发话,范氏子弟不论贫富,不管远近,满六岁一律上学读书,若能中学究,以后族里负责其所有费用。附近邻里非范家的孩童,只要想读书的,也欢迎。李氏听范仲淹眉飞色舞地描述这番景象,说吴县从此读书之风大盛,也自高兴,钱财要这样用才有意义啊。
“只不过孩子出生是个穷孩子,他会不会怪我们?”李氏曾不无忧虑地问。就像此时范仲温的担心一样:“啊哟,侄儿要出生嘎?家里铜钿够用啘?”神情很紧张,意思很明显:这一屋子人都是范仲淹要养活的。
“三哥不要多虑,够的够的。”范仲淹忙安慰兄长。问候族中的亲眷都好,回说老辈的都康健,小字辈读书读得还不错,纯祥中了学究,说是要像四叔那样将来考进士哩。
聊着家常,李氏到底撑不住,范老夫人忙扶着回房休息去了。范纯瑞看看已过辰时,也自去盐仓与西门耷碰头兑盐。范仲温见范仲淹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