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家们无一例外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如果不是民国政府强推最长十小时工作制,估计全国立刻会出现一片要求工人开工20小时的工厂。还好随最早在汉阳出现的三班倒制度开始被全国大小工厂纷纷仿效,用换人不停机的办法日夜开工趁机赚钱。
蔡公时带回的财政部数据显示,15年民国经济数据虽然没有去年靠疯狂出口技术和得到中日战争红利那么高,但也正式突破10亿大关。全国各类注册的各类大小工厂从1911年的272家首次突破2000大关达到2355家,其中国家控股的矿山、电厂、化工、金属加工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达到117家,私营主要还集中还水泥、棉纺、粮食、木材加工和小商品等轻工领域。在财政好转后财政部终于拿出了气魄,光铁路、道路和桥梁建设16年预算就高达4亿民元,新成立的改革发展委员会也首次明确将电力、交通、钢铁和通讯作为优先项目,为此甚至还将海军库存的十几台蒸汽轮机调走用于建设一批重要的火力发电厂。
这轮全国经济大潮中杨秋并没干涉,正如徐秀钧所说,目前是借欧洲快速膨胀的好机会,别管造什么只要工厂越多越好,他巴不得一夜弄出上万家。资源矿石也是能卖就卖换取硬通货,至于产业过剩什么完全没必要考虑,因为这轮经济高潮是外向型的,国内市场这块基本没动,何况就算增加这么多工厂,其中大半还都是又小又破技术不足的低劣代加工厂,真正的私营和国营大企业依然稀少可怜,可以完全忽视某一行业膨胀后的恶果。所以他的心思还集中在即将开始的访欧旅程和参战时间选择上,即使按照老规矩来汉阳转转脑海里也盘旋着这个念头。
宋子清也不知是不是听了蒋方震的建议,第一时间拉着张文景以拜年名义赶回武昌。抵达汉阳时,杨秋正在靶场上实验刘庆恩开发的半自动步枪,同时回来的蔡锷正和苏洪生在旁边聊天,后者已经将汉阳交给刘庆恩改任建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