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兄长或保守或跋扈或蛮横,都不是好相与的,他们对权力的分化使得他许多治国理念不得不推后。
皇太极不由用手揉了揉额头,他自己明白,以后金如今的衰弱状态,已经无法从内部改善,只能从外部获得补充,朝鲜国土贫瘠,产出甚少,抢不到什么,蒙古除了马多些也是穷兄弟,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打劫身边的大明,或者和大明议和通商。
自他继汗位以来,不断有汉官建议议和,否则商路不通,物资匮乏,人民将散亡殆尽。他也将其作为对策之一,正月刚给袁崇焕致书一封,解释天启七年征讨朝鲜一事,并表达了议和的愿望。但因为用印的问题,被对方退回。袁崇焕此人他也不是头次打交道,天启六年袁崇焕派人吊唁奴尔哈赤,并恭贺新汗即位,派出李喇嘛一行赴沈阳,从那时开始,书信往来多次,都是谈些议和之事,他心中从未看上袁崇焕此人,不过是一种互相利用,在天启七年的一封书信中,他曾直斥袁崇焕“如闺中妇女,徒为大言。。。”(注1)
议和可以开展,但他更清楚的是,议和只是一时之计,以小国伐大国,岂能容对方有回缓的空间。
皇太极眯眼休息一会后,拿起下一本奏疏,是汉官高鸿中写的,四大贝勒中,亦只有皇太极识汉字,他翻开粗粗一看,随即眼睛一亮,身子往前坐直,左手也放到奏疏上。
“。。。我无别策,直抵京城,相见情形,或攻或困,再做方略。他若因其攻困之急,差人说和,是求和,非讲和,我以和许之,只讲彼此称帝,以黄河为界。”
此人奏疏所说直抵京城倒甚合他本意,以黄河为界则是痴人说梦,他拿起毛笔在奏疏上写道,“劝朕进兵勿迟,甚为确论。”,只肯定了他进兵的建议,议和条款则未作评价,写完他就起身在一副地图上看起来。
皇太极手指从沈阳出发,一路向西,在辽西的宁锦防线停了一下,宁远两个字仍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