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在农家,家家户户都有粮食垛子。一年的粮食放在上面,不会遭老鼠惦记。
二人商量了一下,打算在院子里的西北角那里,也建个粮食垛子。不然被老鼠啃了,那就太可惜了。
院子里,晾晒的粮食还有柴禾,说不出来的满足。
反正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柴禾不够烧的问题了。
水稻打回来需要脱粒儿,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这个过程叫舂(chong)米。
舂出来的壳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白米。
最古老的舂米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说实话,笨拙、费力、不好做。
后来随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又有了谷砻(long)。是辗米机发明前的大米加工机械,现己基本消失了。
不过月国的老祖宗很厉害,舂米用的是踏碓(dui)。
踏碓是木质的,底部长木一端有一个凹坑,放入待加工的谷物,上部长木臂一端安装击锤,人踩踏另一端,使击锤冲捣谷物,脱去皮壳。
虽然没有电动脱粒机快,但在这个贫瘠的古代,已经很不错了。
林素没见过这些东西,完全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啥都新鲜。
他们家没有踏碓,得去里正家借用。
不能白借给你,两亩地的水稻,得给人家二十个铜板。
家家户户忙着给粮食“加工”,田间地里,此刻便是孩子们的天堂。
每个小孩儿手里垮着小筐,去收割完粮食家的地里拾荒。
拾得的粮食,自然归了孩子。
别看没多少,一个秋天拾荒下来,勤快的小孩儿也能拣八、九、十斤粮食。
家里孩子要是多,单单拾荒得的粮食,也够吃上几天。
粮食刚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