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两日,收拾应带之物,君毅夫妻便护送湘萍回师门“峨嵋”。
“峨嵋山”据山志记载,汉时初年“太平寰宇记”中所载:“……两山相对宛如娥眉。”由此可知“峨嵋”之得名。
“峨嵋山”风景秀丽,乃蜀地六大名山之首,原乃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一的“虚灵洞天”,亦名“灵陵太妙天”,山中常有修丹隐士潜隐。
时至梁、魏,有东来僧侣慧眼识福地,将“峨嵋”谓之“光明山”,并广建寺观扬佛.于是山中道、儒、佛隐修之人渐增,久而相交而识。
直至随末唐初,道、佛、儒三家长者为求无争无嗔,故而公推德高望众之人调解山中纷争,久而久之便形成三家合一的“峨嵋山”山门,并成为“普贤大士”之道场。
而此时“大峨”山巅之“千佛顶”,环宫玉楼的“万寿寺”内突然钟鼓齐鸣响澈云霄。
寺门外,一百多名年岁不等,道、释、儒打扮的人分列两侧。
另有三十余名年约七旬之上的道、释、儒排列寺门之前,一位看似六旬实则八旬出头的皓首长髯儒士站立众人之前,乃是当今“峨嵋”的代理山主“青虚修士”。
一干人众皆束手而立的面朝寺外山道,望着山道中缓缓而上的一男三女四骑。
离寺前十丈之处,四骑骑士皆已落鞍步行,正是远纵“灵鹫山”而来的君毅夫妇及慕容湘萍四人。
此时湘萍双手高托“峨嵋令牌”,君毅捧着“太白剑”,吟月捧着一个石匣及内盛宝之玉盒,丽花牵马在后跟随。
待行至寺门三丈时,“青虚修士”跨步前迎的躬身肃手朗声道:“‘峨嵋’代理山主诸葛修率众修士,子弟恭迎山主灵骨,‘峨嵋令牌’归返圣山!”
寺前近两百人立时接喝道:“恭迎山主灵骨、山门令牌归返圣山!”
于是“青虚修士”诸葛修侧身相陪,将四人迎进寺内,步入天上堂大殿后,才—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