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暂时与魏韩两国言和,先对楚国用兵,毕竟楚国近几年国内很混乱,楚王熊横不治政务,终日只知吃喝玩乐,为此与「屈平」等臣子闹得很僵,且楚国国内也因此不太平。
相比较团结一致击败了他秦国军队的魏国与韩国,自然是楚国更容易下手。
泾阳君嬴芾作为宣太后的亲生儿子,他当然知道秦国接下来的行动便是对楚国用兵,但显然,他并不会将实情告知魏王遫与田文,而是解释道:“当初攻打贵国的氾县,乃是国尉司马错的主张……其实王兄、母后、穰侯,皆不支持他,但可惜……自司马错攻陷蜀国后,他在我大秦的名声便愈渐高涨,有时候纵使王兄、母后,也不得不卖面子给司马错……”
听他这话,显然是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司马错。
听闻此言,田文心下暗暗冷笑。
不可否认,司马错确实是秦国的三朝元老,且功勋赫赫,最著名的莫过于此人当年与国相张仪关于秦国国策而展开了一番辩论。
当时张仪认为“破局”的关键在魏国与韩国,即通过不断攻打韩国而使魏国感到畏惧,迫使魏国臣服于秦国。
在张仪看来,只要能使魏国臣服于秦国,秦国就能东进中原,图谋霸业。
但对此司马错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他秦国越是强迫魏国与韩国,就越发会引起中原诸国对他秦国的惊恐,与其在这件事上花费巨大精力,不如派兵夺取蜀国、苴国、巴国,占领这片中原诸国并不会关注的土地。
期间,司马错提出了“得蜀即得楚”的主张,主张得到蜀郡——即囊括蜀、苴、巴三国的郡土——后,可由蜀郡对楚国展开压制。【ps:此时楚国的国都在郢,也就是后来的江陵。】
恰逢当时蜀国与巴国相互攻打,且两国皆向秦国求援,秦惠王在经过深思后,最终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
最终,司马错于当年攻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