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要能赚钱,还在乎打着谁的旗号么?
十几个做餐饮的富商们得了火锅制作配方,以及季菀授予的经营手段,便各自回到故乡。季氏火锅的招牌是季菀的,这些人得去官府备案造册,得到官府的文书,也就相当于营业执照,才能开分店。
火锅不同于酒楼,餐具桌椅都得重新置办,厨房也得改造。
光是这些事情,都得好几个月。等到年底,各地的火锅店才陆续开业。果然,这样的新鲜吃食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火锅生意火爆,每日所购的材料增倍,市场渠道已无法满足。便只能去乡村农户人家固定采购,农民便开始养鸡鸭鱼肉。官府又发了告示,鼓励乡民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水果。
火锅的推广,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自然也跟着提高。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地开分店。
当然,大燕国土万里,大大小小的镇县城池无数,想要将火锅覆盖全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起码也得好些年。
商人上交国库的赋税,也就一年年增高。国库充裕了,给边境战士们的军备就更为充足,这也是为将来攻打北狄做准备。
此乃后话了。
转眼又是一年春,花红柳绿,春意盎然。
季菀在花园的秋千架旁坐着,旁边石桌上堆着厚厚如山的账本。她自己的火锅店,其实主要分布还是在延城和京城周边。其他商人开的分店,只需要每年给她固定分红就行,产权不在她手上。之所以这么大方,也是有原因的。本朝重农抑商,可若商人一家独大,吃得太撑,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那上位者必然心生不悦。
明德帝算是难得的宽慈仁君了。但再怎么大度,也不能眼看着臣子比自己还富贵奢靡不是?
况且季菀现在已不再是普通百姓,她还是公门世家少夫人。自古出嫁从夫,她赚的钱,不还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