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将音乐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诗歌佳作诞生。
而在唐代,更是有专‘门’的、庞大的音乐机构,并制订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太常寺。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古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当时政fu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