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败的这么猝然?要知道,无论是匈奴刘渊,还是羯胡石勒,乃至于鲜卑慕容,这都是司马家宗室们亲手放出来的魔鬼啊!劣迹在前,怎么好意思再去这般嘲笑别人?
将匈奴人败亡的过程讲述一遍之后,杜赫最后又做出了总结:“刘逆旧车之轨,石逆如今已是循而覆之,世龙年齿渐长,诸子皆弱,难制季龙,萧墙之祸有眼可见,可知其败亡之途不远。”
听到杜赫这一番论述,众人皆是流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就连那位自己待在偏僻角落里、放达任性的名士阮孚,此时都放下手中的酒杯,神情灼灼望着杜赫。
中华之名,古已有之,以此而自谓,便可知汉人心中是多么的自傲,在面对四夷时有怎样强烈的优越感。然而越是如此,便越无法面对永嘉之乱后的巨大挫败,此前建立的心理优势被暴力摧毁,继而产生一种近乎强烈的幻灭感,越发加剧了中朝以来那种耽于虚无的世风。
但若就此断定时人心中已经没有半点廉耻,没有半点克复中原的念头,那也是过于武断。
“今日幸闻杜君高论,让我茅塞之心得以开朗。那么依杜君来看,待到石逆祸起萧墙,王师过江向北,能否尽复故土?”
在众人尚在沉思之际,席中一个年轻人已是眉飞色舞,按捺不住高声发问道,正是坐在桓彝身边的桓温。那已经极具特色的激凸环眼更是熠熠生辉,可见心情颇为振奋。
桓彝听到儿子发问,神情微微一凛,不过片刻后便舒展开,非但没有阻止,反而隐有欣慰之色。
然而亦不乏人听到这话后,眉头却是微微蹙起,可见其心对于王师北伐尚是有些迟疑,并不怎么赞同。
杜赫听到这话,却笑着摇头道:“以我愚钝之资,岂敢妄论如此大事。不过古贤者亦有教,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胡虏失道,礼义在我,实在不必强争一时之功。如今王庭虽偏于江东,然大河天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