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次春闱的主考官分别是东阁大学士赵庭芳、右都御史刘洪,以及武英殿大学士钱青书。
与学子不同,主考官、同考官们,自打会试开始,便没有离开贡院一步,大门挂锁,除非长翅膀,否则别想离开。
为了防止考官与学子串通舞弊,考官们需等贡士榜单确定,才能离开贡院。
相对于前两场阅卷时的烽火狼烟,同考官们不管是态度还是情绪,都产生极大的变化。
“狗屁不通,什么破诗也敢在会试上献丑。”
“借竹喻人,以此咏志,角度虽然不错,但咏竹多过咏志,本末倒置了。”
“哎,看了半天,没一首令人惊艳的诗。”
“往年不也如此嘛,都习惯了。”
阅卷官又叫做帘内官,他们一边阅卷,一边点评。乍一看气氛中火药味十足,其实是最轻松写意了。
诗词不受重视,作的好锦上添花,作不好也无所谓。反正都是渣渣,学子们作出的诗,中规中矩便是难得。不值得考官们严肃对待。
在京城,说到诗,有一个人绝对绕不开,他就是打更人许七安。被儒林奉为诗坛魁首,或者,大奉诗坛救星。
“那许七安若是参加会试,不说别的,至少今年会试,将诞生一首传世诗吧。”
“谁说不是呢,可惜许七安并非读书人,将来史书记载,元景年的诗词佳作皆来自此人,我们读书人颜面何存。”
读书人对许七安的态度很复杂,既庆幸他的崛起,让这两百年来有那么几首拿得出手的诗,不至于让后人耻笑。
又惋惜他是个武夫,而非读书人,因为这同样是一件会让后人耻笑的事。
大奉两百年,读书人千千万,竟连一个武夫都不如。
“千错万错,都是许平志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