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也不想猜度这一战背后有什么别的玄机,而且已然决心了结这场旷日持久战事的他,同样不想在别人预定的战场上作战,更不想借着所谓历史知识搞什么战场投机——所以,其人按照贾诩与荀攸的军事建议,甭管黄盖是否诈降,曹操是否设谋于他,忽然率主力骑兵,直接从乌巢泽南面出击,以求截断曹军主力退路,这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由于乌桓、匈奴、鲜卑骑兵一时难以补充的缘故,那一战后,燕军大营只剩下大约三万五千骑兵的建制,此时却是于早饭后便倾巢而出,轻易越过已经部分干涸的阴沟渠,来到阴沟东岸的密林地区埋伏。等到曹军来到战场之后,探知了军情的燕军骑兵便再度全军尽出,沿着乌巢泽南岸直扑向东。而数万骑兵甫一越过阴沟东面的树林遮蔽区、来到平原之上,便远远望见了停驻泽畔的曹军大阵。
平原之上无遮无蔽,燕军骑兵铺天盖地,大股来袭,曹孟德自然也看的清楚,却是三分惊三分怒,然后居然还有三分喜——惊的自然是燕军出奇,居然在此处相侯;怒的自然是燕军明明部队数量并不占优,却仗着骑兵锋利不把自己最精锐的三万步卒放在眼里,反而直接冲来;至于喜,自然是因为公孙珣既然出此奇策,那俨然全军骑兵都可能在此,继而从战略上而言,他为孙策牵扯援兵,或者说做疑兵的大方略,也算是从某种层面上完成了。
平原之上,步兵对骑兵,肯定是要走的,但一定要有策略的走。而且说实话,曹孟德此番对自己全身而退还是很有自信的。
这是因为此番出击的三万步卒,俱为南军精锐,甲士极多,名将骁士充斥全军,组织性极高;而且,那场血战之后,彻底丢失了大股成建制骑兵的南军,为了应对燕军骑兵,也是多有准备的,大盾、长矛、弓弩,此番三万大军尽是针对骑兵的装备。
如此准备,未必不能且战且退,成功交替掩护后撤。
而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