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其人一边下令集合军队,一边召集高级将军与幕中智谋之士商议援军首领人选,还有进一步对策时,却有一人上来便反对他的救援计划。
“敢问明公,之前是否是明公感慨于卫将军如臂使指,驱北地诸侯如下仆,名为合盟,实为君臣呢?”问话的乃是颍川辛评辛仲治。
话说,其人早在袁绍尚居家养名之时便有所追随与襄助,不过后来党锢解开,他一度归家自行出仕,却是暂时离开了袁绍。而此番荀彧归乡,正逢冀州牧韩馥派兵回乡接家人去邺城,便劝谏荀氏以及颍川世族趁机去冀州以避家乡战乱。有部分人没去,但也有不少人选择认可荀彧的见解,然后举族往邺城而走。
其中,陈氏、部分荀氏、钟氏没有离开,而辛氏、郭氏,和另一半荀氏却是一起出动,来到了冀州,借韩馥来求得庇护。后来,韩馥选择依靠袁绍来防御公孙珣,派出了大量援军和粮草来河内支援袁绍,这些世族精英因为多与袁绍是故识,所以多有来河内军前效力之人。
辛评作为当日故人,自然是上来便得到了信重,而此人此时出言,袁绍也是立即有所醒悟。
话说袁本初早早便有了自己的心思,他被董卓逐出洛阳后,一开始还是想回去的,包括组织讨董的前期阶段,也是真心想回去的……毕竟嘛,那是洛阳,政治意义毋庸置疑。
然而,眼见着公孙珣整合北地,出兵雁门,袁绍却是动了一些别样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如今天下能对他袁本初构成威胁的不过是区区三人,一个董卓、一个公孙珣、一个袁术,董卓、袁术且不提,公孙珣之所以能如此,靠的明显是地盘和兵马。
于是乎,理所当然的,袁本初便有了壮大实力之意,不说就此割据,最起码是有了试图全方位控制关东联军的意思。包括之前他不愿意去酸枣露面,还摆出盟主的架势对那些诸侯呼来喝去,与其说是与袁术怄气,与其说是小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