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张居正为了解决士富国穷的困局,推行一条鞭法,着重财政改革,主要针对商业,严重侵蚀了士大夫的利益。所以江南士大夫的代表,东林党由此而生。
万历因为个人恩怨,清算张居正,但并没有废除商税。为了照顾拥趸东林党的情绪,万历玩了个偷梁换柱,将国家制度保障之下的商税,转为内帑,由专门制衡士大夫的东厂负责。
换汤不换药,东林党对内帑可谓是恨之入骨。天启皇帝虽然不问朝政,好在有魏忠贤帮他主持,依靠内帑的银两,勉强支撑着的大明帝国的运作。
可惜少年轻狂的崇祯,不听天启遗言,扳倒了魏忠贤。得势的东林党,趁热打铁,在崇祯没有熟悉政务之前,立即灌迷魂汤。可怜的崇祯皇帝,被圣明之主的高尚,一阵吹风,‘顺民之所愿’,废了怨声载道的内帑。
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想要破坏,却很容易。就好比树木,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一条鞭法花了张居正十多年的心血,崇祯一道圣旨,就像一把利斧,将刚刚成材的树木,连根砍断。
所以时间一久,等崇祯明白过来时,已经为时太晚。况且本该内帑的税银,早已被东林党分摊在了农民身上。供养各地藩王的农民,自然是雪上加霜。
没有内帑银两的支撑,国库空虚,军费粮饷全无,国家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崇祯病急乱投医,仍然听信东林党的昏招,裁撤驿站,节约开销,结果把李自成给裁了出来。
已无活路的农民,就像秋草之原,而李自成就是一点火星。偌大的乾清宫中,时刻为银两发愁的崇祯,最终只能去见朱元璋。
这么全面精准的论断,康熙第一次听说,不由得击节称妙,众位大臣,也纷纷呼喊精彩。
兴奋之余,康熙忽然有些疑惑:“翰林院几乎全是东林余党,爱卿之言,他们为什么没给朕说过?”
曹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