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义的标准,是士大夫制定的。所以别人想得到仁义的名号,必须符合人家士大夫的口味。而吴三桂却是武将,和士大夫不是一路人。
况且当时士大夫已经投降李自成。作为敌手,李自成不可能喜欢吴三桂。在他掌控之下的士大夫,自然不会把高尚的名号,送给吴三桂。
所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当时的吴三桂来说,就是个笑话。
而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是明国不共戴天的仇敌。所以吴三桂不管依附谁,对明国来说,性质都是变节。
李自成要的是投降,多尔衮要的却是同盟。两者一比,多尔衮的策略,显然更高。对于气节二字,在吴三桂眼里,只是个虚名而已。
所谓的民族认同感,如果尊严得不到保障,无论是任何人,都不会产生感情。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抄了吴三桂的家,抢了陈圆圆,竟然还要吴三桂去投降。
所以当时无论是谁,处在吴三桂的位置,只要脑袋没坏,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多尔衮。
曹继武的一番剖析完了,吴三桂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故吏遗臣,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和龌龊。”
“遗老遗少,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低能和无知。所以单凭这一番话,三桂拿你当兄弟看!”
吴三桂说完,起身向曹继武郑重地行了个大礼,曹继武也起身还礼,二人四目相对,仰天大笑。
而身边的顾炎武却怦怦心动,久久不能平静。
过了很长时间,顾炎武并不甘心,抚了抚胸口,问曹继武:“山海关异常坚固,你怎么能断定,平西伯守不住呢?”
“山海关对刀枪剑戟来说,是非常坚固。但对于火炮来说,就是一座土城。即使没有火炮,李自成陈兵城下,山海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日久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