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学的年纪了。可福利院经费有限只负责到十八岁,二姑娘就面临着伤不起学的困扰。那时候没人关心一个孤儿的心理活动。
二姑娘恨,恨自己为什么是二姑娘。恨自己的母亲狠心撇下自己。也恨自己,为什么记事那么早,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些最好的方式就是遗忘,或许二姑娘不记得这些也就不存在这些烦恼。
二姑娘一直有个盼望,那就是吃小男孩那样的小零食。虽然二姑娘已经开始打工,也吃得起了,可心里依然惦念着小男孩的零食,也惦念着这个救了自己的人。小男孩一定会长成一个伟岸的男人,那么小就能在水里把她救上岸,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男人啊。
就在二姑娘放弃上学准备参加工作的时候,二姑娘的亲妈找到二姑娘,抱着她就是一顿痛哭。二姑娘很冷漠,无动于衷,感觉像是鳄鱼的眼泪一样,二姑娘从没原谅自己的母亲。
但二姑娘认了母亲,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二姑娘需要钱。孤儿院的这段岁月让二姑娘的心理远比同龄孩子成熟太多。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谁能给她什么。
二姑娘的娘已经是孑然一人了,想当年的倒爷也真挣了不少钱,可倒爷不能生育,两人一直没有有孩子。倒爷在几年前就得病死了,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二姑娘的妈。
就这样,二姑娘变回了普通孩子,上大学然后出国留学,并且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直到妈死了二姑娘才回来。
二姑娘没哭,一直很平静,别人都说她少有的冷漠与绝情。可只有二姑娘自己知道,她心里惦念的不是妈,而是小男孩。那些零食成了对小男孩想念的一种寄托,但时代不同,二姑娘也找不到相同的零食了。
再后来,二姑娘就在丰城定居了,因为这里是她的家乡,是爷爷生活的地方,爷爷的坟茔也在这。同样也是小男孩的家乡。多少次,二姑娘憧憬着,想象着与小男孩会在一个什么环境下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