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将军对六韬的看法。”
《六韬》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太公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这个当然难不住太史慈。
对答如流的太史慈让炀帝很满意,转头就看让炀帝很不感冒的常茂:“常将军对《三略》也常读吧?”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传说是汉初黄石公所著,传授给张良的。六韬三略只要是大将都会熟读。
别看常茂其貌不扬,肚子里真有才华,讲起三略来头头是道,炀帝就感觉:人真不可貌相,这位看起来魔神一般的大汉,会有什么样的水准?
“典韦将军闲暇之时都看那些兵书?”
这个还真难为住典韦,情不自禁的向高冲看过去,炀帝笑道:“典韦将军,看什么书还要问高国公吗?”
典韦道:“启禀陛下,臣家贫,自幼没读过书,自从追随大哥,大哥才教臣读书,说起兵法,臣很惭愧,陛下所说的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臣都没看过。”
“哦!那你平时都看什么书?”
“臣很笨,大哥自编了一份兵法给臣读书背诵,名叫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三十六计这本书,高冲算是首创,这算不算盗窃先贤之作?
炀帝立即来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