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
李诚倡议没人再去提了,李世民很想做成这件事情,但是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灭高句丽,然后顺理成章的泰山封禅。只要完成了这个伟业,李世民的威望将势不可挡,想做什么事情都没人敢拦着。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威力!
再次告别长安,送行的人少的可怜。
马背上的李诚穿过城门的时候,守门的士兵甚至把头低下了。
在普罗大众看来,李诚就是再次被发配了。因为那道奏章的缘故。
别人怎么想的李诚一点都不在乎,马背上把腰板挺直了,不紧不慢的出城。
过灞桥时,河边的柳树下能看见被散落的叶子,不知是谁折的杨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诚笑了笑,突然扬声唱了起来。
身后五十部曲,紧随出城,一个女眷都没带。这就是做给人看的。至于怎么理解,因人而异。有的人以为李诚是仓皇出走,有的人知道李诚还会回来的。
临近十里长亭,官道边突然人多了起来。李诚看见伞盖,叹息了一声,摇摇头。
不该来的人还不少,有李治,还有高阳。两人站在路边,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李明达听到动静,睁眼站了起来。小娘子站在了石凳上看过去。
晨光中,自成先生在马背,沐浴在朝阳里,如同身披金光。
“这就是孤的师傅,为了给孤铺路,不惜得罪天下官员。”李治说着眼泪下来了。
高阳在一旁笑道:“这便是自成先生,不计厉害,以诚待人。只要是想做什么,便去做了,谁又能拦的住呢?谁又能奈何的了先生。那些人看的很重的东西,在先生眼里不过草芥。”
高阳的眼睛里不仅仅有崇敬,还有浓郁的难以融化的柔情。
李治抢出一步,上前给李诚牵住缰绳:“师傅,学生特来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