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乱说话,开罪了皇帝。
李世民没发怒的迹象,只是微微皱眉之后,看了一眼李诚道:“自成言朕之过,直臣也!”
这就是给李诚定性了,其实也是在说这些大臣们。都在那装哑巴,李诚敢说话就是忠臣。其实这个时候,李世民是非常的为难的,他需要臣子出来给建议。但是作为臣子的,趋利避害是本能啊。李世民的态度不明确时,谁敢开口?
这样一来,李诚敢于开口就显得难能可贵了,不是忠心耿耿,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言君过?
面对李世民冷峻的目光,长孙无忌躬身行礼:“臣,惶恐!”
“为何惶恐?”心里有气的李世民不依不饶的追问,长孙无忌无言以对的时候,李诚开口解围:“陛下,大司空是好心。”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错开这一节。
李世民怎么会不知道长孙无忌是好心的呢?但是这个节骨眼上开口喝止李诚,好心都变成坏事了。本来嘛,李世民需要一个人给出一个处置李承乾的意见,你不提意见还不让别人说么?毫无疑问,心里给长孙无忌打一个圆滑的标签。
其实长孙无忌这种举动,还可以用沉稳来形容滴。对李世民颇为了解的长孙无忌,这一刻其实已经看到了李世民的需求。所以才果断的低头,没有辩驳。
李诚先说李世民有责任,其实是有的放矢,因为李世民如果不承认自己有责任,那就会迁怒于人。接下来的背锅侠就是魏征,李世民借口没有教育好李承乾,把人家魏征的墓碑给刨咯。干这种事情,魏征才给李承乾当了几天的老师啊?
无非就是借这个事情发泄一下综合愤怒,主要还是看魏征不顺眼很久了,借机发作。
现在李诚先指出皇帝教育的责任,李世民捏着鼻子承认自己确实有责任之后,就不会情义去算人家魏征的后账。也不会干出推到墓碑的举动,更不会有三征高丽不胜之后重竖墓碑的事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