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毫不推辞地当了宰执代表,转悠去崇文院那边一探究竟。
侍读学士也不能时刻留在御前,毕竟侍读学士不止一个,不能总宣召你,别人要闹的!王雱年纪最小、资历最浅,换了职位这两天都乖乖在集贤院打杂。
欧阳修行到集贤院的直舍外,只见冯京与王珪都坐在里头,两人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论,王雱拉着几个品阶低的官员在旁边摇旗呐喊,还时刻关注着双方的状态,适时地给某一方送上杯热茶,好让双方的辩论来个中场休息、缓和缓和气氛。
用王雱往常的说法来说,这叫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欧阳修是个好学之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只觉得王雱嘴里有些词听着挺怪,细细一分析却藏着了不得的大道理。最重要的是很有洗脑效果,每每经王雱一用,你脑海里也时不时会冒出来!
欧阳修从前也在崇文馆这边待过,气氛可没这样热烈,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谁在中间搅风搅雨!
欧阳修隔着门听了一会儿,到里头的争论告一段落才推门走进去。
王珪等人听到推门的动静,转头看去,见是欧阳修来了,都放下茶起身相迎。几人都是多年同僚关系,不讲究那么多虚礼。欧阳修问道:“你们在争什么?”
王雱道:“我整理朝廷制策,读了许多应对西南山民的计策,攒下不少疑问,趁着两位翰林不必去当值请教一二!”
王韶在西南搞事情,王雱肯定得提供点理论知识。论理论知识的储备,谁能比得过翰林学士?既然有时刻请教王珪和冯京的机会,王雱肯定不会浪费,逮着空就拿出整理好的资料向两人讨教。
王珪与冯京两人性格不一,王珪是谨慎之人,行事小心,思虑周全;冯京思维敏捷,爱出奇计,又有过不少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经验,很多思路都让人耳目一新。
王雱如获至宝,拉着他们一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