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无上功能。他们的行动集中于一个目的为捍卫自己爱的权利而斗争,而爱的责任又常常令他们困惑,因为他们为所爱者所做的一切、甚至牺牲,往往并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他们的爱情悲剧固然是外部因素如封建势力、封建礼教造成的,但又并非完全知此。作为武艺高强、足智多谋的侠者,他们对外部势力的斗争一般能够取得胜利,然而一旦面对自己性格、心理方面的弱点(包括根深蒂固的傅统观念),他们却难免“吃败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敌人正是自己。就作品深度而言,王老师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且把外部斗事引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悲剧,正是典型的“性格悲剧”。
中古时代被称为“英雄时代”,而“非英雄”、“反英雄”正是现代意识的鲜明特征。以古代为故事的背景,写的又是武侠小说,王老师当然不能不写“英雄”;然而如上所述,他的侠情小说又带有明显的“非英雄色彩”和个性主义思想倾向(与此相应,他笔下的江湖社会则有强烈的平民性)。
直至四十年代初,我国的绝大多数武侠小说都未突破“情节中心”的构思模式,王老师的构思则直指人的内部冲突和人性的复杂内涵,这就不仅使武侠小说的构思模式向“性格中心”实现转-,而且突破了拘于表层善恶、正邪斗争的传统窠臼。
由此,我感到王老师的作品在当时是含有很强的现代性的。
在悲剧作品里,悲剧精神总是爆发于“极限情境”;而在王老师的作品里,悲剧精神却常常弥漫于“极限情境”之外;那些侠士侠女在战胜外敌之时,往往横刀四顾,茫然若失;或者,当他们退隐江湖之际,平的外表之下实埋藏粑尴薇凉。
这使我想起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剧”的一段议论,他说,在心理剧中,“造成痛苦的斗争是在主角的心灵中进行,上这是一个不同的冲动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的结束决不是主角的消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