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李敖回忆录 > 15."二进宫"(1981-1982 四十六岁)

15."二进宫"(1981-1982 四十六岁)(16 / 17)

,也亟待完成。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

烟尘弥漫千重雾,

辛苦或失楼前树。

达者无为无不为

且为后世铺长路。

1980年再去看他时,他说他正在写有关谭嗣同的历史长篇。他滔滔不绝地讲谭的满腔热血,他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谭的文学造诣。戊戌政变失败后,谭不愿逃走,宁可以死酬国,在菜市口被清廷斩首时毫不畏惧从容就义。李敖当时讲得很激动。这种事本来就是使人感动的,但对李敖,却不止此。你会觉得他是在身体力行。那天我们谈得很晚,第二天一早他就来了,带来一个扇面送我。他记得我曾要他在我的杭扇上写几个字。想不到他抄了一整扇面谭嗣同的诗给我。前首八句颇能表达李敖自己的情怀:

无端过去生中事,

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

尊前尸冢梦三槐。

金裘喷血和天斗,

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傥客心忏悔,

愿身成骨骨成灰。

早在60年代初,我就说李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斗志。二十年后,本性未改。许多人说李敖这样下去迟早是一个悲剧角色。看他的诗,看他对谭嗣同的仰慕,好像他自己也有准备似的。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你们这些在外面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精英,但是你们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这是李敖对我们的期望,而我们对李敖的期望是什么?李敖第二次入狱,多少人觉得他是自作自受,多少人道听途说,落井下石,我们连起码的把人同事分别开来都做不到。我们在乎的还是私人恩怨,不是原则支持。

苦心岂免含冤怨?

求全难燃已死灰。

如今哪复沧海日,

钟声无恙我将归。

李敖二十年前写这些句子时,可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