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蒋介石评传 > 第二节 原定黄埔校长不是他

第二节 原定黄埔校长不是他(5 / 11)

将军将提交贵政府以及军事专家,一份在北京以及更远地区的军事行动计划书。”(引自whiting,sovietpoliciesinchina,p.243)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当然不会得到苏俄的支持。

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循原路线回国。蒋介石于十二月十五日抵达上海,给孙中山寄了一份《游俄报告书》,却又迟不回粤。孙中山于十二月三十日电蒋有谓,“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并详筹中俄合作办法!”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也连发六电,催蒋南归,然而蒋仍在老家溪口住了两个多礼拜,直到一九二四年一月十六日才回到广州报命,并被委派为军官学校筹备委员长。

然而奇怪的是,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又不告而别,留书请辞。当我们见到蒋出走后写给孙中山与廖仲恺的信,就不再奇怪,原来还是因为不如意、以退为进,而这一次更加情见乎辞,甚至语带责备与要挟。他于一九二四年三月二日致孙长函中,一再提到陈炯明叛变时与孙“同生死、共患难”、“无难不从、无患不共”,借此抱怨孙对他的耿耿忠心,回报不够。他又借当年与陈其美的交情之深,以暗指孙对他信之不专、爱之不切!竟谓:“先生今日之于中正,其果深信乎?抑未深信乎?中正实不敢臆断!”再往下看,更知所谓“信不专、爱不切”,因孙中山仍然把他视为侍卫长看待,没让他“兼任他务”,也就是没让他管军事之外的党政大事(蒋致孙函见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六册,页八至二十),政治野心已呼之欲出。我们再看一九二四年一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没有他扮演的角色。那次会议,孙中山继续出任党的总理,中央执行委员二十四人,胡汉民、汪精卫、张人杰、廖仲恺、李烈钧、居正、戴季陶、林森、柏文蔚、丁惟汾、石瑛、邹鲁、谭延闿、覃振、谭平山、石青阳、熊克武、李大钊、恩克巴图、王法勤、于右任、杨希闵、叶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