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要把金针度与人 > 宗教类

宗教类(5 / 8)

起来,但老子的思想,实在和它扯不上,真正跟它扯上的,是阴阳家和迷信家。这些大家们,从为秦皇汉武求仙长生起,就没老实过。到了后汉,张陵(道陵)先在江西龙虎山隐居,后在四川鸡鸣山修练,自称得"太上老君"秘传,行符水禁咒之法,得长生不老之术,著道书二十篇,是为道教定形之始。

张陵的孙子是张鲁,"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张鲁以外,张修、张角也都是道教的元勋及人物。他们传教的道书:才能详知,但是一部叫《太平经》的,终于慢慢定形了。

这部《太平经》,来源说是于吉得到的神书,原来只有两卷,后来你也加我也加,变成了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大书,成为道教最早的经典。虽然这部经典,并不为后来道教信徒所重视,但它的历史意义,极有价值。从这部黄巾之乱的圣经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的许多思路,看到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众怎样追寻、怎样迷信、怎样提出他们的呼声和要求。所以读读《太平经》,我们倒真可得"道"呢!

葛洪:《抱朴子》

葛洪(二八四~三六四),字稚川,丹阳句容(江苏江宁)

人。他生于迷信世家,他的祖宗就仙里仙气的,他自己,又认到了一位仙里仙气的老泰山,又从老婆那边传到了不少"玄业"。葛洪为人,又丑又不善言辞,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对信仰很执著、很朴实,大家称他做抱朴之士,他就著书,自号"抱朴子"。

葛洪在石冰之乱时,曾有过一段武功。乱后,他"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后来看到天下太乱,"欲避地南土";又听说交趾产丹,可供他提炼,就要求去做地方小官。皇帝认为太委屈他了,他说:"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就出发了。

葛洪为人"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喷,析理入微"。他自述写《抱朴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