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都是这一学风的传人。
戴震主张纯粹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古书,由声音文学以求训佑、由训诂以求义理,从实事求是、从细心做学问求真,他说:"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为真知也。"他认为宋儒的学问是不行的,他们只会"空言说理"、"轻凭臆解"、"讥训估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揖,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要渡江有船、登高有梯,没有捷径,还得从实学硬功夫做起。
戴震在思想方面,反对不近人情的理学,认为儒者"以理杀人"和酷吏"以法杀人"并无二致。这种思想,是前无古人的新思想,最值得我们敬佩。
焦循:《焦氏丛书》
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字里堂,江苏甘泉人。是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后来闭户家居,研究经学、数学、天文学,很有成绩。他在雕苑楼里著书,足不进城者十多年,他的专心,由此可见。
焦循的思想中,有一些开明的成分。例如他对性的问题,认为大家都"每以精深言之",结果说过头了。其实"性无他,食色而已。饮食男女,人与物同之"。又如他对订婚,反对有强制性,因为一般习惯都从幼年订婚,一方有了死亡疾病,他方就要守节或起纠纷,这是不妥的,也是不合古礼的(当然,焦循像一般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也有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写《贞女辨下》来"为议贞女者危之",一方面写《李贞女诗》来歌颂守望门寡的女性)。又如他对异端的态度,主张包容,反对"执己之一端,不能容人"。他说:"人异于己,亦必己异于人,互有是非,则相观而各归于善,是以我之善观彼以摩彼之不善,亦以彼之善观我以摩我之不善也。故任昉撰《王俭集序》云:攻乎异端,归之正义。义者,宜也。归之于宜,何异之有!"这都是很开明的态度。
严复:《侯官严氏丛刻》
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