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土法炼钢"
■这样说来,古今中国人中,一般读书情况是不怎么高明
□大体上说,实在不敢恭维。当然有些个人是不乏会读古书的,像俞樾,就是最突出的一位。俞樾是清朝进士,咸丰年间因为。"命题割裂",被革职为民;又因为"故里无家",就在江苏苏州住下,后来到各他讲学三十年。他"生平专意著述"。每一年下来,都"有写定之书,刊行于世",中国像他这样勤勉而每年有成绩出来的作者,实在少见。他活了八十六岁,全部著作收入《春在堂全集》(参看《中国名著精华全集》第六册)。俞樾的名著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古书疑义举例》出得最晚,写得也最炉火纯青。这书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前无古人的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这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可谓定评。这书后来引得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的仿作补作,影响极为深远,俞樾虽然能够"读书得间",但是,他因为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全部的努力,仍是支离的"土法炼钢"的成绩而已。这一教训,清楚的告诉了我们,没有现代新学问的光照,读古书也有瓶颈的。此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下来的书的结构与素材,都有严重的问题。
工具书与方法学
■结构方面,好像都是挤成一团,头绪很乱、很难读,是不是有工具书就好一点?
回工具书是任何知识分子所必备的书。像辞典、年表、年鉴、百科全书、手册、索引,以及一些必备的"非书资料"(nonbookmaterial)等。在研究和阅读上,虽然有所谓"个人需要"
(individuaneeds)的不同,但就运用工具书一点上,却没有各行各业的分别。所以工具书在所有书中,应该列为第一优先。选择工具书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容易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