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巨流河 > 第9节 意外的惊喜——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

第9节 意外的惊喜——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2 / 3)

知道他是王镜仁先生的儿子吗?”我听了惊愕良久,真是悲欣百感交集。当时我父亲刚逝世两年,他生前一切,我记忆犹新。他来到台湾后已一无所有,肯帮助他保住《时与潮》一线香火的都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让我终身感激。

王镜仁先生在日军盘据东北期间,任吉林长岭县教育局长,暗中参加抗日地下工作,支持由我父亲负责的革命活动,充满了爱国心和正义感。谁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和国内政策失误,东北首先落入中共之手,辗转万里,孤身来到台湾,家国俱失,何等悲枪!来台初期,由革命同志石坚先生推荐,加入在台复刊的《时与潮》社,担任撰述编辑,后亦曾负责社务。一九五0年代后期至七0年代,义助我父亲维持周刊发行十余年,不仅不支薪水,且随时因鼓吹政治思想自由,面临政治不正确的牢狱之灾。曾经是抗战八年重庆最有份量的国际政治评论的《时与潮》杂志,经常濒于倒闭边缘,被数度勒令停刊,但期满又出刊,屡仆屡起。最后一次出版一百五十三期,竟得官方一百五十二个警告,终至休刊!那十多年间,在台北由许昌街至迁至锦西街租来的斗室中,不顾外面的风雨飘摇,分享难以实现的文人理想与抱负,需要多大的勇气!镜仁叔的道义与风骨令我感激钦佩。他们老兄弟若能在天上重聚,当会欣慰看到德威与我接续两代的文字缘。

十年间我们用纸笔通信。在进步到传真机的时候,第一封传给德威的信,是一九九八年农历除夕写的:“寒流正一波波袭来,窗外鞭炮声也比往年少些,据云不景气,凡事萧条……。”此信系为李乔《寒夜》英译出版而写。当时哥伦比亚大学请一位审稿人,认为《寒夜》对世界文学研究很有价值,但对一般英语读者或许“不甚有趣”。我说,若有价值,就值得这个计划出版,从《玫瑰玫瑰我爱你》和《杀夫》的角度,《寒夜》和《亚细亚孤儿》等,当然“无趣”,但是今年英、美两大奖得主,阿兰达蒂。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