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巨流河 > 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

第3节 两岸文学初次相逢的冲击(2 / 3)

立场的演讲与所营造的表面平静都不见了。尽管讲台上照程序进行论文宣读与讲评,台下的人多在悄声讨论刚才闹场者的背景和他的控诉。大家对表情尴尬的大陆代表的好奇心就更复杂了。当时,二次大战后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新一代的“汉学家”几乎都在场,他们怎么想?而我,在离开大陆三十多年后第一次看到铁幕后的真人真事,内心激荡,好似看到一片历史真相的实况,不是任何电影或文字所能呈现的真实。令人伤心。

会后我在纽约停留数日。一天晚上,我台大的学生,《中国时报》记者林馨琴邀约晚餐,在座六人,有两位就是《革命之子》的作者。饭后受邀到他们的小公寓,谈到深夜。他由静静的叙述转为激动,有些书中未载的情景。人对人无法言说的背叛与残暴,令听者岂止惊骇落泪而已。是什么样的警醒力量,使这二十多岁的红卫兵在那样血腥的浪潮中,游向人性的岸边,对自己参与的暴行提出控诉?是什么样的政治魅力驱使数代的青年,从学潮到文革。相信只有推翻和摧毁才能建立新中国?这些人的心。若非真变成麻木无情,必也是伤痕累累,如何得以平复回到正常的人生呢?当他们长大,统治中国,那将是怎样的国家呢?

夏天的夜晚,走在纽约街头,真不知人间何世!我清晰地记起自己二十岁的时

候,躺在武大女生宿舍阁楼的斗室中,仰望满天的星斗,在三江汇流的水声中,为侯姐姐骂我没有灵魂而流泪,只因为我不愿随她再去读书会,读那些俄国阶级斗争的书,唱那些幼稚的“东方红,东方出了个毛泽东……”我记得在乐山狭窄的街上,学潮队伍中仇恨的口号和扭曲的面孔。一九四七年,我若没有来到台大看到那两屋子书而留下来,我的人生会是怎么个样子?

那些年在西方,同样令人震撼的文革真相名著还有西蒙列斯(simonLeys)《中国大陆的阴影》和白礼博(RichardBerns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