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巨流河 > 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

第2节 台湾文学登上国际会议舞台(2 / 2)

王祯和、张系国、白先勇、王文兴、七等生、陈若曦等人的小说。主持此次会议和论文集主编珍妮特·浮若特在序中说:“一九六0到八0年代。台湾产生了一些第一流的中文小说,由于经济的繁荣,教育之普及,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中产阶段(级)读者群,鼓励了各种意识形态的文学创作。作品内容和风格兼容并存。思乡怀旧,现代派的技巧,乡土派的写实,由不同的角度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的台湾。”

对台湾文学有进一步的肯定与阐释,很可贵的是白之教授的“台湾小说的苦难意象”。朱西宁的《铁浆》中新旧交融时的剧烈痛苦;王祯和的《嫁妆-牛车》中看似愚钝却实深沉的贫苦;黄春明的《儿子的大坑偶》对命运的屈从和对妻儿的爱恋,表面上偶有喜剧的闪现,实际人生却甚沉痛。白之在英美汉学界位尊望重,他编的中国文学选集多本,由早期到现代,皆是英美大学的教科书。自一九五0年代后期起。有一些优秀的学生由台湾到柏克莱加大进修,在他门下读书,由师生交往及阅读中,他对台湾的情况有相当认识与同情,认为这三篇所写的苦难,读后难忘,反映了台湾的处境。

夏志清先生在致闭幕词的时候,对台湾文学有详细的介绍及肯定。

这本会议论文集大约是“台湾文学”定名的开始。我编英译选集时,不仅台湾的作家大多数认为我们是承袭发扬在大陆因政治而中断了的“中国现代文学”,世界汉学界二十年间也如此认定。正因为我们是主流的延续,因此可长可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