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 > 岂容青史尽成灰

岂容青史尽成灰(3 / 5)

谷、坂垣师团二万精兵,成为抗战第一大捷。二十八年“昆仑关之役”消灭中村正雄旅团,使敌军五年不敢再犯桂南。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亦是同样激烈,战果辉煌。这些著名战役都应写成专书,推往国际。事实上在西方,许多有关二次大战的书籍也是近几年才刚问世。美国公共电视台最近推出一系列二次大战纪录片,颇有教育价值。如果我国即将成立的公共电视台也能仿照美国,将中国战史制成纪录片,相信对台湾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教育意义重大。记得我在台湾中学念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中日战史一笔带过,这场民族灾祸交代得何等草率,纪录片正可补教科书的不足。

文学和历史都反映时代,如果说历史是理性客观的纪录,那么文学便是感性主观的投射,二者相辅相成。抗战文学正反映了苦难的中国,苦难中中华民族拼死抵御外族入侵的悲愤与辛酸。抗战文学史料的整理,实在是当今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近来国际上对这段期间的文学也渐重视,一九八年巴黎首次举行“抗战文学”会议,去年香港中文大学又举行第二次,可惜两次台湾都没有派代表去参加,中国大陆倒派出不少作家学者,形成一边倒的局势。

《现代文学》同仁有鉴于抗战文学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于二十一期《现代文学》新刊第二十一期。推出“抗战文学专号”。这个专辑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因为抗战文学篇幅浩繁,史料不易搜集,而且格于客观形势的禁忌,抗日期间有些思想左倾的文人作品无法纳入。因此这个专辑的方针乃采取从有限的角度,来反映抗战中国的一斑。已经广为流传的作品,我们没有采用。专辑中的文章多为一些真情毕露的精品,有些是成名的前辈作家,如胡秋原、王蓝、陈纪滢、谢冰莹、卜少夫、刘以鬯、何容、钟鼎文等如今尚在台湾、香港,看了他们的文章,使我们了解到这些前辈作家抗日期间的爱国情操。王蓝先生的《第一封家信》、谢冰莹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