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实验性的船舶,他们承担的子项目,是改变最少的,真正让赵信比较看重的子系统,并没有完工。
在首批的20个船实验之中,实际上,并不包括盖伦船全部的子系统,单纯四五层的船身,在目前的船只上面,就无法实现。
船匠的实力的问题的,第一批的20艘船只最大的一个,只有1600料,这样的船,在北宋已经不算小了,可是跟真正的多甲板的盖伦船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按照大型盖伦船基础的排水量400吨到500吨来说,基本上相当于北宋计量单位的1.2万料和1.6万料之间,这样的船,别说是目前的定海军,就算是在整个北宋,也很难做出来。
在21世纪,有一个很有名沉船打捞,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工作,这是一个在南宋初期运送丝绸和瓷器跟海外交易的一个沉船,后来经过测算,他的吨位大概在800吨左右,换算成料的话,也就是2.4万料左右。
一般的大型船舶,一二十年的寿命是正常,从这个时间推断,这一艘船基本上,应该是建设在北宋时期,而且不确定南海一号是不是北宋最庞大的一艘船,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北宋的造船能力,可以制造出2万料到3万料之间的大型海船。
当然了,除了南海一号沉船,其他的没有文献记载的支持,实际上,在科技上面成果,在整个封建王朝,都相当的模糊。
士农工商,这个层次,不是说笑的,虽然说,一些大商人,在掌控了一些资源之后,可以用钱来买通文人来记载,可是对于工匠来说,除了少数,本身地位较高,做官到很高的程度,著书立说留下来的,剩下,很多的成过都没有记载。
这样的船,也不是说建设就可以建设的,后来,被招募来的船匠,比起第一个船匠,水平上高出了很多,可是他也不过是独立监制过800料左右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