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价格就会加上很多,可是对于马来说,马本身就是运输工具,可以快速行进,普通人一天最多50里,可是马走200里,都不是什么问题。
速度之下,带来的赶路的成本就相当的低,真的差了十几二十贯,就必然有人在北宋各地的做生意,有利益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会有人关注。
在长期均势之下,马的价格相对比较固定,波动也小的,一两贯,甚至是四五贯左右的差别,还是存在的。
北宋的马的种类,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最差的,也就是北宋级别的驽马,多是一些先天发育不全,马种又比较低级的,这种马甚至无法作为长途贩运的马,更多的是拿回去,作为耕马。
这些马,只能够短时间的贩运,最多作为农田里面耕种畜力,就算是这种马,也远比牛昂贵,达到30贯左右,稍稍好一点的,北宋标准的良马,在50-70贯,至于真正的西夏马和辽马,基本上都在120贯以上。
大批量的关系,韩琦把这一批西夏马的定价,定位在了平均100贯,这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相反还相当的有吸引力,这是除了数量之外,更加吸引购买者的原因之一。
总量就有些大了,超过10匹就是1000贯,哪怕是家财万贯的,都不可能对于1000贯左右的交易,掉以轻心,更别说,可能一下子上百,甚至是数百的交易,这种情况之下,就更加的漫长。
这一点,从西北十大商会抛售货物,调集资金就可以看出来,十大商会除了常备的几万贯资金之外,又通过销售的方法,调集了30-50万贯左右的资金,其他的中小商会,也都尽可能调动资金,这其中还有一些中型商会,他们很幸运的正好销售完了上一批产品,本来准备购买下一批产品的资金,几乎大半都调动出来,甚至也调动了十几二十万的资金。
大量资金的汇聚,几乎都放在了钱庄之中,准备通过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