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无法制作这样的海船,只不过没有这个必要,4000料已经足够经济了,2.2万料,除了彰显大明天朝的强大之外,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宋朝开始,海贸成为了一个重大的收入来源,旺盛的生产制造和商业发达,海上贸易也逐步的兴盛,以此产生的运输业,造船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传播制造,一脉相承,从普通小船,到4000料以上的巨大海船,吨位可以达到1300吨,这个时候,欧洲那些所谓海军强国,还在弄着单体船,或者是混合桨船。
有利必有弊,北宋直接从河船的基础上,移植过来的中国帆船,是以平底横帆为主,这样的船,设计合理,吨位利用率也非常的高,可以说是古代科技的结晶。
可是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的话,它还是有些疏漏的,还是很大的疏漏。
平底船在大江大河之上,非常的合适,吃水浅,容易移动,载货量大,可是在海上的时候,就有问题了,适航性差,容易倾覆。
海上的风,可不同于陆地上的,哪怕是太平洋这种,较为平静,很少有大西洋那种强风的大洋的,依然容易倾覆。
这个时代,大部分的海船,都是近海航行,稍微不慎,就要靠岸,就算这样,每年都有不少沉没。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面,有很多的沉船,水淹瓷也成为了新的打捞方向,无数人投身于这个行当,因为太赚钱了。
赵信想要的海船,是类似于大航海时代的尖底海船,可以划开水面,吃水更深,不容易倾覆,有着更大的适航性,同时还准备对测量器材,帆等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增加它的性能。
不过,当实验开始之后,赵信发现,他有些低估了这件事情的难度,因为没有实体船的前提下,要改造这个非常困难,对于船体的改造,是一个非常完整的部分,设计到了许多力的应用,没有实物,或者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