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也不会因为范仲淹变法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立刻终止了变法。
对于范仲淹这个,以文正为谥号的,甚至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上,个人操守方面,几乎是巅峰的人,他依然忍着不用,让范仲淹在仕途上,遭遇了滑铁卢,一直外放地方,最终因为身体恶化,身死在任上。
从范仲淹的身上,仁宗这个人很冷酷,可是对于大宋来说,是一个幸事,鲜明对比的就是英宗的继位者神宗,同样是变法,王安石依然是一个个人操守不错,甚至是名望很高的人,神宗也对于王安石,相当的相信,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王安石的变法,葬送了北宋的最后一份元气,靖康之耻的起点,不是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无能,根基是在王安石变法上面的。
为了变法,王安石和追随者,跟范仲淹一样,把科举这个抡才大典当做了工具,把对于新法的支持,写入了科举之中,造成了一大批的追随者,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投机者**臣。
最终,变法变了味道,特别是在保守派的反对下,连韩琦这个在青年时代,追随范仲淹变法的改革派,都变成了保守派的,新法执行能力,当然是出现问题,最终,为了反对而反对,北宋的朝堂,成为了党争的存在,北宋也在无端的争吵之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到了靖康之耻的时候,百万禁军最终成为了表演者,唯一有战斗力的,只剩下西军了。
正是因为这样,仁宗的地位,在历史上才那么的高,他的很多决定,不是出自自身的喜好,而是放在国家的基础上面,从这一点来说,仁宗是一个好皇帝,除了在晚年,因为中风的关系,错乱的几年,仁宗在位的时候,北宋各方面都表现的不错。
正因为这样,仁宗才能够看出来赵信写的东西,幕后者的已经做到了这儿程度,甚至连保州兵变这样的事情,都弄出来了,还有什么不敢弄。
一个保州兵变,死伤的超过十万,还有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