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捕风者说 > 居于成都

居于成都(1 / 2)

我非蜀人,入得蜀来,要学习适应的习俗着实不少,甚至连基本的吃、喝之道也要从头学起。吃的学问主要在于对麻辣的麻木,这让我有些为难,至今要领不得,感受平平。相比之下,喝的功夫是练到家了,有感情了,若是隔三差五地不去泡泡茶馆,心头是欠欠的。好在茶馆遍地,茶钱相应,满足一下也非难事,所以这等欠然倒是少有。

成都的茶馆之多,绝对没有哪个城市敢来一比高低的。尽管这样,也没有哪个茶馆经营不动的。哪个茶馆生意都好,都人满为患。有人说,在这个城市里,每天都有三十万大军泡在茶馆里。成都人喝茶不像北方人,喝的是大碗茶,咕咚下肚,以解渴为目的;也不像福建人,喝的是功夫茶,一口一口地品,品得陶醉,品得专心致志;也不像广东人,喝的是早茶晚茶,边喝边吃,喝茶的目的其实是填饱肚子,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为了节省时间?成都人喝茶,喝的是雅茶,喝的是一种气氛,喝的是滴答滴答的时间。有人说,成都的茶馆就是一个社会,在这里,卖报看报的,吆喝擦鞋的,说书唱戏的,谈生意的,做买卖的,看相算命的,按摩掏耳朵屎的,访亲会友的,恩恩爱爱的,形形式式,无所不有。所以,说它是个社会,实在是一点不过分的,起码是个反映社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张三把他的人生折射给了李四,李四又把他的意气传染给了孙二麻子。就这样,舞台又变成了学堂。从这样的学堂里出来的人,有点悠闲,有点懒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一个悠闲懒散之人,刚走出茶馆又进饭馆又有什么奇怪的?有人说,如果中国的有钱人都是成都人,那么我们的餐饮税收一定还要翻几番。从科华路到西延线,再到羊西线,再到玉林小区,再到杜甫草堂,满大街都是肉香油气。我还要说,尽管满大街都是鳞次栉比的饭店餐馆,但激烈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击败谁,而是激发了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坐在了闹热的“排场”里。成都人不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