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的人才能回答得上来。如果说是怕爱情描写把青少年带坏了,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因为文革以前的作品即便是写到爱情,也绝对不是现在这个写法,那些爱情描写大多在写到离床三尺远的地方就打住了,按美国标准,也就是个pg13的级别,让我们现在的读者来看,肯定觉得“不过瘾”。
所以我的猜测是:禁爱情描写,实际上是禁人性描写,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说到底,只是人性最基本的要求。但文革讲的是阶级性,“亲不亲,阶级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人性是资产阶级的那一套,“爱情至上”是小资产阶级那一套,无产阶级就要来个反其道而行之,把人性打入禁区,把爱情打入禁区,让阶级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
文革期间出版的小说屈指可数,大多是“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工具,人物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英雄,一心工作,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而没有个人的七情六欲。
那时的创作原则现在听来简直叫人一头雾水,目瞪口呆,比如反面人物不能成为作品的主要人物,正面人物不能有缺点,关于中间人物能不能成为作品的主要人物,还有过激烈的争论,最后的结论是:可以是可以,但要着重写中间人物由坏向好的转变过程,不能把转变前的“坏”写得太多,转变要写得合情合理,不能太突兀。
那时的文学作品,连人物的姓氏都有不成文的“潜规则”,正面人物通常姓高、姓郑、姓方、姓洪,而反面人物大多姓白、姓刁、姓胡、姓钱。崇尚红色,于是姓黄的只能是坏东西,《白毛女》里的反面人物就叫黄世仁。北上抗日,于是“南”成了对立面,《红色娘子军》里的反面人物就叫“南霸天”。
长相方面,正面人物需长得身材魁梧,满面红光,而反面人物如果不长得尖嘴猴腮猥琐不堪如刁德一,那就长得肥头大耳脑满肠肥如胡传魁。年轻时代的达式常,因为长得白面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