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系列系著名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讲课时的讲稿,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小说的艺术。王安忆对小说艺术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将小说定义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筑造出的“心灵世界”(这对于理解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深刻启迪)。讲稿既有理论上的解说和分析,也有从创作论和鉴赏论角度的评述,鞭辟入里地评析了小说的创作动因、途径和艺术。
我来复旦大学讲课心里也颇惶惑,我不知道我能否讲好,但我会尽力。这十几周课我想用来探讨一个问题。这问题虽则简单,却也是许多人一直在探讨的,这便是:“小说到底是什么?”我的问题并非针对其在社会上的功能,并不是问它的社会位置是什么,而是它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它本身的问题。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说一下我为什么要开这门课,而不愿以一种讲座的形式。有许多大学和文学社团常请我去开讲座,我一般都拒绝。但我接受复旦的邀请,来此花很长时间开一门课程。动机何在?
我时常在想,我们这种人,也就是我们这种写小说的人到底在干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位置非常奇异。当有政治运动,特别是1949年后政治运动频繁的时期,我们常会成为枪,或者靶子,批评的对象或批评的工具,总是这种作用,逃脱不了的作用。历来的运动中,作家正是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很难摆脱,尽管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办法去摆脱它。在文革之后,“四人帮”倒台的时候,我们成了民众的喉舌或心声,当民众感觉到有话要说,我们便抢在前边说了。那个时期现在有许多人将其定位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有那么多人读小说,而且几乎每篇小说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话都靠文学说出来,比如话剧《于无声处》,你们复旦的一位校友卢新华写的小说《伤痕》,陈国凯的小说《我应该怎么办》,等等。翻开1978年的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