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晓秋回到上海,有大约两年的时间没有工作。此时,街道里弄里屯积了一批这样的青年,叫作“待分配”。大多是几届以来,因身体情况允许不下乡的毕业生,也有少许像郁晓秋这样病退回沪的。他们都不会预测到,几年以后,病退的政策将普遍实施,形成知识青年回城的大潮。而现时现刻,人们都异常的羡妒郁晓秋,认为她母亲颇有法道。郁晓秋的母亲在结束靠边站的状况以后,几乎没有隔夜地,悉数取出解冻存款,分作三份,两份各存入两个大孩子的名下,第三份尽数用于调郁晓秋回沪。她很知道世事的不可靠,冻结时没有大怨艾,解冻了亦没有大欢喜,就是知道要动作快,及早化为实效,谁知道下一日会如何?反正有工资呢!她向来能伸能缩,每人每月十二元能过,如今恢复原工资一月一百多元也是尽数用完。所以,她还是说新社会好,倘还是在旧社会,像她这样姿色已退的老艺人,怕连西北风都喝不上。如今,即便在牛棚里隔离,她也还是有保障。他们剧团里,有几个历史问题严重的,吃了官司,坐监牢了,知道他们怎么说?吃人民政府饭去了。不就是有保障的意思?她每月工资留下烟钱,上班的车钱,洗澡理发钱,其余统统交给郁晓秋开销家用。大的女儿已经工作,她也不要她交饭钱,一则因为郁晓秋无饭钱可交,二也向大的宣布,到出嫁时,就不再给陪嫁了。生活又回到原先那样,郁晓秋当家,不过手头宽裕了许多,不比那时按人头发放的生活费。可她并不敢大手大脚,每月都会剩余一些钱,还给母亲。母亲有时收下,有时却让她添一件衣服。这样,她就有了私房钱。她的私房钱,主要花在给何民伟寄包裹。何民伟其实不缺,但这一寄一收都有着无限的安慰,缓解着两地的思念。他们已经很要好,但竟还是没拉过手,也幸好这样,没有肉体的欲念,相思就不是顶苦,还有些甜蜜。一封信,一个邮包,就给了彼此很大的满足。甚至有一次,何民伟还给郁晓秋打过来一个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