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明末传奇 > 第九百三十六章 科举之争

第九百三十六章 科举之争(2 / 5)

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学习的。

变革的第一步,是将数学与地理等科目加入到科举考试之中。

同时对地方上的县学、府学等等做出重大的变革,教育必须从底层和基层抓起,否则任何的变革与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不可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效果。

大明的读书人之所以很少。还是因为学费的昂贵以及供小孩读书的学堂太少了。

以江宁县为例,江宁县是大明比较富庶的地方,其学堂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其一是县衙所有的县学,能够进入到县学去学习的只有童生或者是秀才,童生为院试做准备,秀才为乡试做准备,其二是村镇的义学,这是由地方上士大夫出现组建的学堂,不过能够进入这种学堂读书的。也就是士大夫家族的子弟,寒门的小孩子基本没有机会进入学堂读书。

条件不好的地方,除开县学以外。都是村镇的士绅邀请秀才出任先生,教授自家的小孩读书,寻常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邀请先生。

郑勋睿所要做的第一个改革,就是学堂设置以及学生入学的问题。

在学堂设置方面,郑勋睿下了狠心,他提出来的办法就是各县撤销县学,培训童生和秀才的学堂,一律设置在府州,县里不再设置此类的学堂。同时由县衙出资,在本县设置诸多学堂。要求能够读书的小孩子必须有八成以上进入到学堂读书。学堂里面先生的俸禄,全部由县衙承担。进入学堂读书的人,不需要自掏学费,但生活费自理。

学堂开设的课目,除开四书五经,必须有数学和地理等课目。

教材的编撰由大明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统一负责。

监督各地官府是不是设置了足够的学堂,以及是不是让大部分的人进入到学堂读书,由都察院负责,对于不能够完成任务的各级官府,直接惩戒各级的主官。

郑勋睿对科举的改革,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思路,这个意见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