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分为前军和中军两部分,前军四万人,中军八万人,孙传庭本人率领四万前军在前方开路,监军王永吉率领中军八万人跟随其后。前军和中军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三十里地。
三月十日,孙传庭率领大军正式从襄阳府城出发,前往郧阳府。
京城,兵部
陈新甲站在杨嗣昌的对面,脸上的神情很是恭谦,尽管说陈新甲也进入了内阁,成为了内阁大臣,几乎与杨嗣昌平起平坐了,不过杨嗣昌的提携之恩,陈新甲不会忘记。再说杨嗣昌还是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事宜,陈新甲依旧是协助杨嗣昌协调兵部的诸多事宜。
两个内阁大臣直接负责兵部的事宜。这是很少见的,足见皇上对兵部事宜的重视,现如今朝廷大军正在全力剿灭流寇,兵部地位彰显重要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新甲回到京城之后,与杨嗣昌商谈了好几次,都是有关朝廷大军剿灭流寇的事宜。
杨嗣昌对于剿灭流寇的事宜,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襄阳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开始。形势远没有到彻底打败流寇的境地,李自成的实力很是强大。而且还在逐步的发展,张献忠麾下的刘文秀和艾能奇率领的近十万流寇。盘踞在郧阳,战斗力一样不容小觑,杨嗣昌本人提出来的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战思路,不可能真正的贯彻落实下去,毕竟各省的巡抚和总兵,都是各怀心思,只要战斗没有在自己的地盘展开,都不会全力以赴。
孙传庭以兵部尚书的职衔兼任五省总督,对于调集各地的军队剿灭流寇,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能够高估效果。
陈新甲的认识,与杨嗣昌的差不多,认为剿灭流寇至少需要两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在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左右彻底剿灭流寇,就是巨大的胜利了。
兵部不可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上面去,所以杨嗣昌与陈新甲之间是有分工的,具体说就是杨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