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我们用事实说话,看看老先生到各处看看之后,究竟是什么感受。”
“大人,孙老先生可是东林党人最为敬仰的前辈之一,就算是钱谦益、钱士升和侯恂等人,见到孙老先生之后,都是毕恭毕敬的,属下觉得孙老先生此番到淮安来,肯定是因为朝廷之中发生的诸多事宜,大人还是准备一下的好。”
郑勋睿看来一眼徐望华,意味深长的开口了。
“孙老先生之所以成为受尊重的人,有着不一般的威望,依靠的就是报效朝廷的忠心,当年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对老先生都是敬畏的,尽管让老先生解甲归田,但也不敢加害,后来老先生再次复出,接手袁崇焕留下的辽东的摊子,力挽狂澜,稳定了辽东的局面,展现出来不一般的能力,这些都是为人所称道的,面对孙承宗老先生这样的人,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的掩饰,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能够看清楚一切的,我们若是故意做出一些准备,想要瞒住历经风波的老先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是非公道,自有人去评说,我们尊重孙老先生,让他看到淮安的真实情况,若是老先生对这些事宜视若无睹,那我们何必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好像是要专门讨好老先生,我们没有必要这样做,退一步说,就算是孙老先生对这一切都是不赞同的,我们也无所谓,一旦我们选定了道路,就不要受任何人的干扰。”
徐望华点点头,他当然知道郑勋睿的意思。
须发皆白的老人,正是孙承宗。
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高阳人,万历三十二年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当时已经四十一岁,在翰林院十年时间,曾经先后担任泰昌皇帝和天启皇帝的老师,天启二年,六十岁的孙承宗,出任兵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同年九月以兵部尚书职衔出任蓟辽督师,正式京营辽东事宜,天启五年,因为与魏忠贤不和,也因为辽东遭遇一些小的变故,孙承宗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