屑一顾。只有刚报道的吴嘉柳,一看到就把它当做宝贝,极力推荐,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还要求上会讨论。
吴嘉柳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也知道国内的现状,耐着性子说服道:“我看过他们提交的实验数据,专门和其他同类文章做了对比,首先确认并非是抄袭自其他文章。然后,对数据进行了数学分析,非常符合离散系数的判定,所以我觉得这篇论文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离散系数算什么,更复杂的造假我也见过。现在的造假手段越来越严密了,很多文章你光是从数据上看,怎么也看不出真假来。但是让他重复做一遍实验,却打死也做不出来!”有位编辑淡淡地说道。
“是啊是啊,上次也是,我收到的那份投稿……”
“别说离散系数了,上次我专门打电话给对方单位,再三询问数据的真实性,对方发誓赌咒绝对没有造假。后来他们单位的党委书记都出面了,给我们发来公函,以单位的名义证明论文的真实性。结果我们请中科院做重复试验,死也做不出来。最后中科院派人到他们单位,当面问他们是不是作假了,被逼无奈,他们才承认在数据上动了手脚。为了让外人看不出来,他们单位还组织了一个班子,特别研究怎么能骗过去……”
一说起论文造假,之前沉默不语的会议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所有的编辑都说着他们遇到过的各种造假现象,汇总起来完全是一场学术造假交流会,可以看得出他们都是一肚子的怨气。
而言下之意,就是对吴嘉柳提交的这篇论文,不报任何期望。
“总编,我们至少可以去投稿单位看一看吧?”吴嘉柳也只能望向总编,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总编默默地摇了摇头。
求证也要投入,需要抽调专门的人员、需要到外地出差、有时候还需要动用昂贵的检验仪器,耗资不菲。
如果每一篇论文都去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