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刊物信誉,审核相对较严,人情文章很少出现。
以国内高质量论文稀缺的现状,只要上级主管部门不出面干预,论文一定能通过审核,发表出来。
至于国外投稿方向,则毋庸置疑地选择了《nature》,以它的影响力和高达36的引用因子,是生命科学基础科学专业期刊中的第一名,选择它毫无争议。
唯一较为担心的,是论文是否能通过审核。
原因很简单,游锦他们选择的耐热聚合酶,是采自云南某地的地下温泉,非常具有特殊性。
国外聘请的科学家,手里并没有这种耐热菌。
以国外对国内基础科学的蔑视态度来看,他们是否会为了这样一篇不辨真假的文章,万里迢迢到国内来采集菌种、提炼聚合酶,实在无法确定。
说不定因为难以认定,对方直接就将这篇文章否了,这也丝毫不奇怪。
但在讨论以后,大家决定还是选它。
因为就算投了其他刊物,也不能保证对方会放下成见,过来验证。而且以这种聚合酶对于基础生物研究的重大价值,他们选择影响因子较小的刊物投稿,对方可能反而会更加怀疑他们是在造假。
要不然为什么放着《nature》不投,却去投它们,这不是心里有鬼么?
反正投谁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验证期,那也就无所谓选谁了,还不如选择影响力最大的《nature》。一旦通过了它的审核,其他的质疑声就都会消失。
“可是我从来没给国外期刊透过稿,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要求,格式是不是和国内一样……”吉梅有些担心道。
这点其他人也帮不上忙。
包括游锦在内,他们大都是在各县市的医院工作,很少从事基础研究,偶尔写两篇临床研究论文,也是投给国内医学期刊,没有国际投稿的经验,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