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展开在两人面前,“所以它需要一种全新的宣传手段——那便是报纸。”
事实上,在中央广场上立起宣传栏,派人反复宣讲都是无奈之举。早期人们识字率极其低下,想要做到全民阅读根本是痴人说梦。在这样的情况下,口耳相传便成了宣扬政令的唯一方法。
不过随着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以及领地的快速扩张,此方法已跟不上领民的实际需求——过去召集起三千人作一次宣讲,便等于告知了全城。而现在要满足同样的比例,至少得召集起八到九万人。
这不仅超过了中央广场的容纳极限,一次抽取如此庞大的人群也会令无冬城的工业运转出现停摆。
而巴罗夫的汇报让他意识到,所谓「不去占领宣传阵地,就会有敌人去占据它」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若没有一条可靠的讨论渠道,五花八门的传言便会在酒馆的议论纷纷中酝酿发酵,等到传开时再想要扳回来就难了。
如今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已进行了两年半,无冬城可支配的物资亦比往年丰厚了许多,开设报纸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说前者是办报的基础,那么后者则是发行报纸的有力保障。
一个官方的报社需要什么?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和能引导舆论的及时报道,所以无冬城得有大量的纸张,以及高效的印刷技术。
纸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在商贸发达的中部及东部城市,纸张已经普及到中上层家庭,他还记得露西亚已逝的父母,便曾在金穗城经营着一家造纸厂。根据市政厅的统计,来自东境的迁移民里,就有不少掌握着造纸技术的匠人,只要收编下那些工匠,再扩大产能,即能满足大量发行的需求。
对无冬城而言,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印刷术就更简单了,金属活字加滚筒转轮全是成熟的技术,墨水则由乌云提供,理论上比造纸还要容易。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