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俺答得知这个回复后,极为惭愧,一向喜好动武的他本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今大军兵临城下,却被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所耻笑,岂能示弱?
之后,鞑靼部商议一番,最后派出五十人小队,又一名专使,两名副使所率。
谁知仲逸依旧不许:除专司谈判之人外,随从不得超过十名。同时,无论参与谈判之人还是随从,皆只需称呼朝廷规制给予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称呼。
最后,他还是那句兜底之话:若如不行,本钦差副使亲自出城交涉,无非都是大明的徒弟、大明的子民,有何所惧?
步步紧逼,其结果自然无须多言,鞑靼只得答应这位钦差副使的所有条件。
如此几番,一个时辰后,双方参与交涉之人才终于坐到了一起。
鞑靼部:一个名叫阿帖木尔的指挥使,以及身后的八名随从。此外还有一名官模样的年人,据他们所说,此人姓魏,只是个书办。
按仲逸当初定下的规矩:鞑靼部所派之人,只能报朝廷任命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名号,他们确实照办了。
阿铁木尔曾与总务对决过,因此后连连升级,从当初的五品千户成为如今的三品指挥使,只要俺答所请,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而至于那位魏书办,不得而知了。
不过,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或许正是这位名不见传的魏书办,正是真正主导谈判之人。
至于阿帖木尔,或是想借此机会刺探城布防,亦或是担任安保之职。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派他来,是个壮威的。
毫无意外,对于仲逸而言,无论身处方位,还是谈判所需要的气势与士气,他早决定:不管来人多少,不管所来之人为谁。
他皆是一人应对。
当然,一旁的石成还是少不了的。
之所以留下他,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