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正午故事1·我穿墙过去 > 第4章

第4章(6 / 9)

没有听说过武汉(这是毛主席横渡长江的传奇发生的地方),”在BBC的网站上,罗伯特·派斯顿这样写道,“但它也许比中国任何其他城市更能讲述中国非凡的30年现代化和财富积累、其经济奇迹如何接近尾声的故事,以及它为什么面临一个灾难性崩溃的严重危险”。吴维说:“整个片子只有我一个人在讲反面的东西。”他记得他的观点大概包括“武汉发展得很快,但普通大众没什么收益”,“赚钱的还是权威阶层,包括这些跟政府有联系、生意的大公司,对普通大众没什么意义”,“GDP根本不代表什么”……不少人看了这部片子跑到酒吧来找吴维聊,但吴维自己还没看过,“我看不到,要翻墙才行”。

“WuHanPrison”酒吧对面,鲁磨路的另一边,即将完工的大型社区立着广告牌,上书五个大字:“青年乌托邦”。

“朋克之春”演出现场藏在北京三里屯一个隐秘的工地里。想找到它,你得穿过一片工地和一群带着安全帽的工人,还得找到那架正确的货梯。一旦到了现场,事情就明白了——“嘿,今天全北京的朋克都在这儿了!”一个梳着脏辫的青年兴奋地对另一个梳着脏辫的青年说。

朋克与朋克其实大不相同。看发型、穿着、甚至鞋带的穿法,一个明眼人可以马上判断出Oldschool、Newschool、OI、Skinhead、Ska……关于这些,“顶楼马戏团”乐队的梅二是专家。

“啥人还比我朋克,啥人敢比我朋克,侬老(很)朋克额(的)呶,侬老(很)幽默额(的)呶……”“顶楼马戏团”曾用上海话这样挤眉弄眼地调侃过朋克。看外表,上海人梅二不属于任何一种朋克——牛仔裤,运动鞋,双肩背包,配上光头和敦厚身材,他更像个IT男。“实际上梅二是个狂热的朋克爱好者。”张晓舟说。

梅二经营的“敌台”可以说是网络时代的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