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着眼圈说,兄弟,可能是到了咱们要分手的时间,你要作好全面掌管部队的准备。
李明摸着他额头不以为然道,你酒喝高了吧,好好的咋说要分手?
江海龙苦笑道,我早说过,抗战胜利便要隐身而退,不会参与内战。我们这支上面扶持过的战斗力非凡的部队要是不和上面一条心,委员长是不会放过我的。我猜的不错的话,他已经准备下手了。看样子我只能提早退出了,唉,可惜不能亲眼目睹抗战的胜利。
李明说,等一等,我觉得目前战场局势仍是敌强我弱,怎么在你说来好象胜利已成定局?
江海龙耐心解释道,你只看到表面和局部现象,其实战场局势已经有了大的转变。这种局势改变日本海军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本海军和陆军一向不和,互不买帐。以在中国战场为例,1937年以前,日本的侵华战略计划是从北往南征服中国,并没有打算立刻攻占上海和南京。但急于争功的海军却提出了“速胜论”,通过占领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来击垮中国人的抵抗意志。于是日本海军便在上海制造摩擦,挑起“淞沪会战”。
实际上,蒋介石当时并未准备向日本全面开战,对于远在东北和华北的战事并不上心,而是寄希望于西方大国介入调停,赔些银子了事。但淞沪战役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那里是他的经济命脉所在,而且与首都南京近在咫尺。于是他调动了70万兵力,与日本人动了真格。
此时惹祸的日本海军仅凭其陆战队解决不了上海事端,把皮球踢给了陆军,迫使后者从本土、华北甚至台湾调兵到上海进行会战。这就改变了日军“由北往南打”的计划,变成“由东往西打”。从战略上这正好使得国军可以“边打边撤”,实现“以空间换时间”。
日本海军认为陆军抢了自己的功劳,没有进一步配合陆军行动。陆军攻陷南京之后,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基